更新时间:2025-10-27 04:02:27
一
导演让这场抢劫几乎以“实时”的节奏展开,观众在两个多小时里目睹从惊慌、僵持到崩溃的全过程。这并非为了制造悬念,而是为了展示一个命题:当现实被媒体化后,“事件”会自我复制,直至成为一场表演。
银行外的群众在欢呼,记者在记录,警察在谈判,电视转播成为了这场“公共悲剧”的导演。Sonny以为自己在抢银行,但其实,他抢到的是聚光灯的短暂占有权——那种在社会结构中被看见的幻觉。他不是在抗争,而是在“参与表演”。而媒体正是那个让他相信表演有意义的系统。
二
每一个角色都在表演——警察、媒体、围观群众、连受害者都在表演。只有那位从头到尾几乎一言不发的Sal,像一块钝痛的石头,沉默地暴露出整个社会的荒谬,他在等待,等待命运的那一声枪响。
萨特说:“人被判处自由。”而导演用 Sal 回应这句话:当语言被体制和媒体收编之后,沉默才是自由的最后形态。因此,当那一枪响起,我们看到的不是正义的执行,而是“沉默的终结”——存在本身被抹除。
三
我不禁要问:“电影作为大众传播的媒介,一定要是这种价值观/结局吗?”看得出来,导演拒绝为观众提供心理补偿,他拆解的是“观众对意义的期待”。
如果有另一种结局,也许他们逃离了纽约,消失在人群里,带着那种“活着的荒谬”。但那样的版本将不再是《热天午后》,而是一场关于希望的虚构。导演拒绝那种慰藉性的虚构,他要观众直视真实的冷漠:社会的机器不会因个人的爱而停下。
那一枪不是结束,是“秩序的重启”。
而真正的崩溃,不是死亡,是活着——继续在荒诞的体制里,被迫“演出”。
免责声明:以上内容源自网络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,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。
上一篇:好萌的一部剧好萌的宝宝们
满屏找爸爸:《旁观者》里的代际隔阂与亲情迷思
与原著比较下的一些想法
难看
静默的诗篇:论《旁观者》的东方叙事美学与情感表达
《时间之主》:瑕不掩瑜的美感实验作
细节解读
《旁观者》:在时间的褶皱里,打捞被遗忘的父爱
《日掛中天》值得二刷三刷N刷的优质电影,辛芷蕾就该拿影后
在2025年人该如何去活着?
10号舱的女人|没有悬只有疑的拉胯悬疑
怎么每一集都有金句……
离开宿主的寄生虫能活多久
看《德里镇》联想到《怪奇物语》不是很正常吗?
李玉宇宙:似曾相识宴归来
极端痛苦的现代人:肉体、精神甚至潜意识
一些南京路演的碎碎念
恐怖与唯美的结合——破除压抑,重拾人生
MLB的“新跨界”:娱乐蓄势,棒球破圈
关于女孩
不要一杆打死一船人
